怎样提高孩子的情商 |
你家情商怎么样? 提高孩子情商有什么方法?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困惑:你说孩子心里到底在想些啥? 我很想多了解一些他的事情,给他更多帮助,可是他不愿聊…… 家长该怎么办? 其实,不光孩子不愿聊,真要聊,很多父母估计也不知道该说什么。 父母跟孩子交流较多的阶段集中3~6岁。 3岁之前,孩子表达能力不够强;6岁之后,老师、同学逐渐走进孩子的生活,孩子跟我们相处交流的时间也会相应减少。 所以,在孩子6岁之前,爸妈会聊,会对今后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成长,带来很多让你意想不到的好处。 和孩子聊天也需要些技巧,特别是回忆一些事情时。讲技巧之前,不如先来看一段妈妈和孩子从动物园回来之后的对话。 妈妈:你记得今天你看到什么动物了吗? 孩子:长颈鹿。 妈妈:还有呢? 孩子:咩咩咩。 妈妈:什么动物咩咩叫? 孩子:小牛。 妈妈:小牛怎么是咩咩叫的呢?再想想,什么动物咩咩叫? 孩子:小羊。 妈妈:那你还看到了什么动物? 孩子:老虎。 你发现有什么特点吗?先不用着急回答,我们接着看同样背景的另一组对话。 妈妈:今天我们去干什么了?(开放式问题) 孩子:去动物园看小动物了。 妈妈:谁和我们一起去的?(引进人物) 孩子:爸爸。 妈妈:爷爷奶奶和我们一起去了吗?(添加人物信息) 孩子:爷爷奶奶也去了。 妈妈:我们看到长颈鹿了吗?(封闭式问题,展开对话) 孩子:看到了。 妈妈:长颈鹿的脖子好长,是吗?(添加事件的细节) 孩子:是的,有那么长。 妈妈:是啊。它们在吃树上的叶子,你记得吗?(添加事件的细节) 孩子:记得。 妈妈:爸爸还抱着你喂长颈鹿了对不对?你真勇敢。(对孩子的肯定) 孩子:嗯,长颈鹿的舌头也好长。 你看,后一组聊天,因叙事方式不同,明显会让孩子思考更多,这就是详尽阐述型的聊天方式。 前一位妈妈聊天详述性低,不会问孩子太多问题,提出的问题也都是为了特定的答案,而孩子提供的信息是零碎的;而后一位妈妈提出的问题多为开放式,重点是所有问题都为事件的叙述添加了新的元素。 ![]() 这种详述性高的亲子对话虽然简短,但妈妈和孩子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详细的并且连贯的故事,从而让孩子的自传体记忆更加完善。 “ 自传体记忆:对个人信息或个人所经历的生活事件的回忆。 让自传体记忆更完善 有研究者提出,自传体记忆在 3~4 岁左右开始发展。成人可以记得的最早记忆也差不多在 3~4 岁左右。 在一项关于自传体记忆的跟踪研究中,研究者分别在孩子 40 个月、46 个月、58 个月和 70 个月的时候,到这些孩子的家里,让妈妈和孩子聊聊过去发生过的新奇事件,比如泡温泉、到现场看足球比赛、在动物园喂小绵羊等。 研究者让妈妈和孩子想聊多久就聊多久,想怎么聊就怎么聊,孩子和妈妈之间的对话被录了下来。 随后,研究者分析了这些录像,发现在亲子对话中,详述性越高的妈妈,她们的孩子在亲子对话中提供的信息就越多,说明了这些孩子的「自传体记忆」发展越完善。 类似的研究还发现,妈妈的详述性越高,孩子对过往事件的叙述表现出的兴趣就越浓。 除了让孩子回忆更完善,这种详述性的叙事风格对社会情感发展和孩子的认知也有许多影响: 记忆更完善 理解情绪更深刻 心智更成熟 使理解情绪更深刻 在亲子对话中,讨论过去的事更是对过去一种情绪的展现。 比如: 妈妈:昨天在动物园爸爸还抱着你喂长颈鹿了对不对?你害怕吗? 孩子:我害怕呀。 妈妈:你是害怕长颈鹿会咬你吗? 孩子:是啊。 妈妈:是的,我记得你一开始很害怕。 孩子:所以我哭了。 妈妈:你哭的时候一直找爸爸抱,你记得吗? 孩子:爸爸说了他会抱着我。 妈妈:是的,爸爸跟你解释了,长颈鹿不会咬你的。后来你还害怕吗? 孩子:不害怕了。 妈妈:为什么呀? 孩子:因为爸爸抓着我的手一起喂长颈鹿的。 妈妈:那是什么感觉? 孩子:长颈鹿的舌头好长,我和爸爸的手上都是口水,太搞笑了。 妈妈:嗯,最后你和爸爸都很开心,是吗? 在以上的对话中,妈妈和孩子一起回顾了孩子当时的感受。 通过这样完整又详细的叙述,妈妈引导孩子从孩子自己的角度去理解为什么他的心情会从害怕演变成开心,让孩子理解人的情绪是多变的。 研究表明,详述性越高的妈妈,她们的孩子对情绪的理解更深刻,并且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更强。 使心智更成熟 你可能听说过心智理论,它也叫心理理论,是指孩子能够理解他人心智状态(想法、信念、意图)的能力。 跟之前介绍的研究一样,研究者到孩子家里录下了妈妈和孩子之间的对话。 不一样的是,在让妈妈和孩子回顾并讨论往事之前,研究者给孩子们做了好几个「心智理论」的测试,他们发现,妈妈的详述性越高,孩子的「心智理论」发展就越成熟。 你也可以是一个会聊天的妈妈 那么,如何做一个会聊天的妈妈,帮助孩子完善自传体记忆呢? 这几条建议可以帮助你: 1.多找特定时间和孩子一起讨论过去发生的事。 对于年龄偏小的孩子,最好挑选一些你们共同经历过的事,这样你可以提供更多的帮助。 2.尽量以新奇的事件为主题,而不是日常发生的重复性事件。 孩子有时候对日常事件的印象反而不深,比如你问孩子昨天穿的什么衣服,前天穿的什么衣服,大前天穿了什么衣服,孩子很有可能没有印象了。 3.多问一些「Wh」问题( Who, What, Where, When, Why )。 也就是多问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经过和为什么。孩子不记得的时候,你可以提供答案。避免重重复复地问同一个问题,记住你不是在给孩子做测试,你是在和孩子对话。 4.引导孩子描述他的想法和情绪。 问问孩子喜欢什么,当时内心是什么感受,脑海中有过什么想法。 5.多问孩子他人的感受。 如果你还想让孩子理解行为规范和社会准则,那么,和孩子讨论他的行为有可能给别人造成什么影响,别人会是什么感受,从中获得了什么经验。 以上这些小技巧记住了吗? 今天下班回家就和孩子开始一场新的对话吧。比如,上个周末带孩子去哪里玩了,用详述型聊天技巧开始你们的对话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