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节气由来 |
|
冬至是24节气中最早被制订的一个,是上古时期根据天象物候确定阳气渐渐开始回升而定出的节气。冬至这天,太阳运行至黄经270°(冬至点),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 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并且越往北白昼越短。在北极圈以北,这一天太阳整日都在地平线之下,成为北半球一年中极夜范围最广的一天。对北半球各地而言,冬至也是全年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一天。 就北京市区来说,冬至这天白昼仅有9小时20分,而正午太阳高度也仅有26°42。冬至这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少,比南半球少了约50%。冬至节届即一阳生,新岁实始。《载敬堂集》载“夏尽秋分日,春生冬至时”,冬至节,春之先声也。冬至过后,夜空星象则完全换成冬季星空,并且从今天起开始“进九”。而此时的南半球正值酷热的盛夏。 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无论大节、小节,其起源或是源自天象物候,或是源自先民择吉日祭祀天地神灵、祖先,以谢神灵、祖先恩德。传统节日大多会被附会上一个人物传说作为“起源”,但实际考察,这些说法远远晚于节日诞生,是后代建构出来。 据有现存的文献记载,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 [3] 由周到秦,以冬至日当作岁首一直不变。至汉代依然如此,《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 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冬至,古称“日短”或“日短至”;古人认为,冬至节气是计算我国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因为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所以,古人认为冬至的重要程度,并不亚于新年;在民间广泛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 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据说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并相沿至今。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如今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 因此,也可以说专门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朋友圈>>